7月16日,“计焕红松,数耕黑土”实践队循着宏泰松果有限公司技术员提及的“红松精神”,专程前往七台河市博物馆,通过沉浸式参观学习,探寻这座煤城背后矿工群体的奋斗事迹,解码红松精神与矿工精神的深层共鸣。
图1 实践队与博物馆馆长合影 李佳馨通讯员摄
当天上午,实践队成员走进位于七台河市中心区学府路与山湖路交汇处的博物馆,馆内“煤城记忆”主题展区瞬间将众人带入矿区发展的峥嵘岁月。自1958年七台河矿区开发以来,从荒原到工业新城的蜕变历程,通过实物展品、场景复原与多媒体影像立体呈现——锈迹斑斑的矿工安全帽、磨损的胶鞋、初代采煤工具,搭配“地窨子”生活场景复原,让实践队员直观感受到第一代建设者“住地窨、战荒原”的艰辛。
图2 实践队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挖矿器具 李佳馨通讯员摄
“跪着挖煤,站着做人”,展区内一组展现矿工低矮空间作业的雕塑,引发实践队成员驻足深思。据馆内讲解员介绍,七台河矿区煤层平均厚度不足0.8米,矿工需以跪姿、卧姿作业,却在如此艰苦条件下创造出62度大倾角煤层综采、0.7米极薄煤层机采的行业奇迹。实践队队长在参观日志中写道:“红松扎根贫瘠却挺拔向上,矿工身处困境仍勇攀高峰,这正是精神内核的高度契合。”
在劳模事迹展墙前,初代矿工马英湖的故事让队员们深受触动。作为“煤矿战斗英雄”,他带领班组日夜奋战,在简陋设备下屡破生产纪录,其名字命名的“英湖山”如今矗立在博物馆广场南侧,与广场中心“抡镐挖煤”雕塑形成精神呼应。实践队成员围绕“红松的坚韧与矿工的坚守”展开讨论,队员李同学表示:“红松百年成林,矿工世代奉献,这种‘久久为功’的精神,正是我们实践队需要学习的品质。”
此次博物馆之行,实践队不仅梳理了七台河矿工“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脉络,更将红松精神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的奋斗故事。实践队指导老师表示,后续将结合此次学习成果,开展“红松精神进社区”“矿工故事宣讲”等活动,让扎根黑土的奋斗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图 3 队员阅读七台河故事文字 李佳馨通讯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