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才聚兴乡”实践队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万稞惠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旨在挖掘乡村CEO扎根乡土、驱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振兴密码”。
从新疆伊宁市潘津镇出发,沿着苏拉宫村的乡间路行驶十分钟,连片的绿色田垄便映入眼帘——这便是万稞基地的中药材种植区,“三山夹两谷”的独特地形,让这片土地透着别样的生机。实践队员们透过车窗眺望,这片由乡村CEO李成连主导打造的绿色版图,已然成为戈壁边缘最亮眼的生机符号。

图为万稞基地的中药材种植区部分俯瞰图。 赵奕晗供图
跟随负责人的步伐,沿着田埂一路前行,团队成员们见到了这片土地的“掌舵人”——李成连。他自1989年从河南淮阳来到新疆伊犁,其产业轨迹几乎与伊犁地区特色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同步。2003年,他作出关键转型,在察布查尔县海努克乡租下600亩土地,试水板蓝根、黄芪等中药材种植。“当时就是认准了伊犁河谷这方水土能养好药。”李成连回忆。最初的十年充满探索,直到2017年,他在托格拉克乡创新引入百亩白芍、赤芍种植观光园,两年吸引游客超25万人次,收益200余万元,让“中药材+旅游”的模式初显成效,也为后续发展积累了关键资本。
图为李成连在田间除草。 赵奕晗供图
在交谈中实践队的成员们了解到,随着经验积累与资本沉淀,李成连的产业版图在2022年迎来突破性扩张。这一年,伊宁市万稞惠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他在潘津镇苏拉宫村及周边村庄一举流转土地6100亩。在苏拉宫村的黏土地块,300亩板蓝根试种取得显著效益。同年,15亩的“百草园”研学基地落成,近百种中药材在此生长,成为吸引游客和中小学生研学的活体课堂。板蓝根种植面积迅速扩展至3650亩,甜叶菊、紫苏、丹参紧随其后。也是在这一年,作为伊宁市科技特派员,李成连开始将积累的板蓝根种植技术向六十三团等地推广。
图为种植基地中农户采摘果实。 赵奕晗供图
同时,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在2023年催生了实质性飞跃。合作社自筹的500万元投入转化为占地4000平方米的中药材加工基地一期。当年,660吨优质板蓝根从这里产出,产值达2300万元,利润超400万元。更重要的是,这条集“垄作耕种、人工除草、机械采收、人工捡拾、闭环式烘干、药材筛选”于一体的流水线,直接带动周边800余户农民就业增收。“以前打零工,收入不稳。现在在基地做分拣,月工资5500元,顾家也方便。”潘津镇潘津村村民乃再尔•买买提对调研队员说。实践队员注意到,这条流水线不仅提升了效率,更让“家门口就业”从口号变成现实。
随着实践队员们的进一步调研,逐渐领悟到:产业的提质增效,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深度介入。科技赋能是万稞惠撬动产业升级的核心杠杆。基地深处,由万稞惠合作社联合伊犁师范大学等单位共建的“新疆伊宁中药材科技小院”及“产学研合作基地”静立一旁。在科技小院翻阅《菘蓝栽培技术》手册时,实践队员们发现,每一页都标注着田间试验数据,这正是“实验室到田间”的生动转化,这其中少不了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提升板蓝根种植科技,与疆内多家高校、科研院所保持紧密合作,这本内部合作编撰的操作手册已然应用于中草药种植基地的生产实践。乡村CEO李成连蹲在田埂边,仔细检测着土壤墒情和板蓝根样本。“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把实验室的优选种质和规范栽培技术,变成田间地头可复制的标准。”李成连向团队成员介绍到。

图为李成连在检测田间状况。 赵奕晗供图
但在继续深入走访中,实践队员也发现了产业升级的瓶颈,中草药产业迈向深加工的挑战逐渐显露。在田间地头,李成连摩挲着一簇长势正好的中草药:“包装加工只是第一步。清洗切片谁都能做,真正的价值在萃取有效成分、做精包装。”他坦言,当前存在深加工转化率不足、生产设备智能化程度低、烘干工艺标准化欠缺等问题,是制约产品竞争力和利润空间的主要因素。
“从单一卖原料,到做标准、做品牌、做深加工,每一步都不容易,但非走不可。”李成连望向正在扩建的二期厂房工地,语气坚定。二十余载光阴,从淮阳到伊犁,从600亩试种到近万亩基地,从初加工摸索到向深加工挺进,李成连与万稞惠合作社的轨迹,映照着边疆特色农业产业升级的典型路径——以土地集约和科技赋能为基石,以三产融合为方向,在破解深加工瓶颈中寻找更广阔的市场纵深。
图为李成连在田间关注中草药长势。 赵奕晗供图
随着在中草药基地一天的实地调研接近尾声,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才聚兴乡”团队成员通过与李成连的交谈在调研中深刻感悟到:李成连的创业轨迹,恰是乡村CEO连接技术、市场与农户的鲜活样本。乡村CEO不仅是“能人”,更是乡村治理与产业发展的“枢纽”。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培育更多这样的本土产业CEO,如何有效链接科研力量破解企业技术难题,如何构建可持续的联农带农利益机制——这些问题,连同厂房里弥漫不散的药香,构成了队员们返程后将持续思考的乡村振兴现实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