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爱银发适老家具调研与改造
为积极响应国家适老化政策号召,深入贯彻落实《适老家具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2025年7月30日至8月3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筑爱银发”实践团队深入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永商镇何店村,开展“适老家具调研与改造改造”专项行动。团队扎根31户农村老年家庭,通过精准调研、即时改造、科普宣讲“三步走”模式,为老人安装防滑坐垫、感应夜灯、家具防撞条等适老装置。项目以“低成本、易操作、见效快”为核心,将青年智慧融入乡村振兴与老龄事业国家战略。
团队精准靶向高频风险,针对调研发现的老人起身摔倒、夜间磕碰等隐患,团队现场测量家具尺寸,为硬质座椅加装缓压软坐垫30个,在床沿、柜角粘贴防撞硅胶条60处,于走廊、卫生间安装人体感应灯21个。项目证明只需户均花费50元左右,就能显著提升居家安全性,并提出“政策支持—实用技术—村民参与”的推进方案,为农村适老改造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团队自主设计了一套详尽的适老生活指南海报,精心划分为四个核心板块:健康管理、心理与社会适应、政策与资源、居家安全。海报采用醒目配色和图标化设计,以亲切的四川方言进行口语化现场讲解,确保内容通俗易懂、互动性强。该活动覆盖何店村70余名老人,海报留存于村民家中,形成长效的日常提醒机制,帮助老人自主提升生活安全意识和健康素养。
团队通过深度访谈,完成31份调研问卷,含自理能力评估、家具痛点诊断等多项指标。数据显示:29.03%能接受的家居改造预算在200元及以下,38.71%的床无防护且有磕碰、跌落风险,48%的淋浴有打滑风险……这些鲜活案例填补农村适老家具的数据空白,成为适老政策落地的实证参考。团队通过实践呼应《“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规划》中“聚焦农村薄弱环节”的要求,并将撰写调研论文,为区域性适老改造提供青年方案。
5天,31户,111处改造——数字背后是青年用脚步丈量乡土中国的缩影。团队放弃“纸上谈兵”,选择在板凳边缘包一根软胶条,在黑暗角落安一盏感应灯,用“小而实”的行动诠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时代内涵。当青年学子俯身为老人粘贴防撞条时,粘合的是代际温情,筑牢的是乡村振兴中的民生底线。这场实践证明:青春献给祖国,未必是惊天壮举,也可以是让一位乡村老人安稳起身时,手下那一寸柔软的支撑。
责编:周云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