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青春“三下乡”|求真书院:传承文化薪火,筑梦青春征程—— “数韵溱潼·青筑非遗”实践团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9-19     阅读
    来源:鲍涵
  (通讯员:鲍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非遗传承是青年肩负的时代责任。“数韵溱潼·青筑非遗”实践团紧扣“传承非遗文化,探索砖瓦魅力”的主题,于7月上旬深入溱潼古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专业视角探寻砖瓦制作技艺,用青春行动助力非遗文化传承。
  
  一、精研细筹备,靶向定方向
  
  自5月起,队伍启动招募组建工作,成员跨专业整合优势,形成“文化调研+技艺记录+学科融合”的实践团队。6月中下旬,本团队在学院指导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聚焦非遗保护政策与溱潼地方文化,通过线上线下多轮研讨梳理核心问题,并赴溱湖砖瓦博物馆开展前期调研。团队通过走访博物馆,向馆长了解馆藏砖瓦的年代分布,翻阅《溱潼镇志》中关于“砖瓦业兴衰”的相关内容,初步锁定以“传统技艺的现代转化”为调研重点。
  
  队长姜正锴牵头制定“调研”“记录”“转化”相结合的实践方案:调研组负责访谈传承人、收集技艺细节;记录组专注拍摄工序视频、整理数据;转化组聚焦“非遗+学科”“非遗+文创”融合设计。全体成员分工明确,带着“如何让老技艺被看见、被学习”的思考,为实践做好充足准备。
  
  二、深访古镇技艺,触摸文化根脉
  
  7月12日,队伍抵达溱潼古镇,在溱湖砖瓦博物馆开启沉浸式实践。这座藏于水乡的博物馆,陈列着从宋代至近代的砖瓦实物与制作工具:明代“金砖”表面细腻如镜,清代砖雕“缠枝纹”线条流畅,沿用至今的“木模”“竹筛”等制坯工……队员们逐一记录器物年代、工艺特征,并用手触摸砖坯的粗糙肌理,感受“经水浸火炼而成器”的历史厚重感。
  
  此外团队成员还亲自参与“制坯”,亲身体验砖瓦的制作过程。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将和好的泥料放入木模中,再用竹棍轻轻刮平表面,待泥料稍干后脱模,一个个质朴的砖坯便初具雏形。通过亲身体验,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技艺背后的匠心与坚持,也更加坚定了他们传承与发扬非遗文化的决心。
  
  三、挖掘数学元素,创新文化传承
  
  在参观与学习的过程中,队员们还特别关注砖瓦制作工艺中蕴含的数学元素。砖坯的几何形状设计到烧制过程中的温度把控与时间计算,砖雕艺术中的对称性、比例关系到古建筑中砖瓦的排列组合,无一不体现出数学的精妙与实用。
  
  成员们在参观过程中,仔细测量砖坯的尺寸,记录烧制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思考如何将这些数学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让数学知识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他们从文创设计的角度出发,探索如何将数学元素与砖瓦文化相结合,设计出既具有文化内涵又富有时代创新性的文创产品。
  
  团队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为成员们奠定了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还将相关传统文化与非遗精神传递给更多群众,推动传统文化与非遗技艺赓续传承,在内心筑牢文化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溱湖砖瓦博物馆之行,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数韵溱潼·青筑非遗”团队在这里深切感悟到非遗文化的温度与力量,深刻认识到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溱潼砖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责编:周云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