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至22日,西南大学河南信阳烽火小分队赴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深入大别山红旗不倒核心地景区开展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通过实地探访革命遗迹、聆听先烈事迹,让队员在触摸红色印记中理解大别山精神内涵,探寻革命信仰的重量,为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奠定基础。
箭厂河畔,青砖黛瓦的列宁小学旧址与窗明几净的新时代列宁小学隔河相望。推开旧址木门,黄土刷制的黑板上 “一切权力归农会” 字样虽已斑驳,却仍能让人联想到当年学子们诵读的场景。一排排磨损边缘的木质长凳,见证着无数少年为革命理想苦读的日夜,肖国清便是其中之一。
肖国清曾在此求学并投身革命,10 岁时以学生身份担任革命宣传员,15 岁任箭厂河乡共青团书记,16 岁面对酷刑坚贞不屈,高唱《国际歌》牺牲。队员们在雕像前驻足良久,轻轻抚摸雕塑上“忠魂”二字,以此缅怀这位年轻的革命烈士。

图为队员缅怀肖国清烈士。李雨阳 供图
从列宁小学步行十分钟,便抵达 “红田” 惨案遗址。青石碑上 “红田” 二字鲜红如血,背后是 1927 年冬的悲壮历史。黄麻起义后,国民党军与地主清乡团反扑,将三百多名共产党员、进步群众押至这片田地,用刀砍、绳勒、活埋等方式残忍杀害,鲜血浸透土壤,“红田” 由此得名。

图为“红田”惨案纪念碑。李雨阳 供图
遗址旁的雕塑群还原了当时的惨烈场景:相互搀扶的战友,手臂伤痕里藏着 “不丢下一个人” 的承诺;手掌被钉在墙上的反抗者,指尖仍指向天空;倒地群众的眼神中满是 “宁死不低头” 的坚毅。这些雕塑对应的,是一个个曾鲜活的生命,他们或许是刚成家的青年,或许是为人母亲的女性,或许是教书育人的先生,却都为 “让后人能过好日子” 献出了生命。

图为“红田”惨案遗址。李雨阳 供图
走进吴焕先故居,大堂里马克思的照片静静摆放,两侧“一代宗师指世界文明路,千秋著作唤人间觉醒心”的对联,诉说着这位革命先辈对信仰的坚守。书房陈列《淮南子》等书籍,藏着他“文武兼修”的追求——既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将领,也是能为群众讲透革命道理的先生。
在故居内,队员们见到了吴焕先烈士的嗣子吴世治老人。老人小心翼翼地从玻璃相框中取出泛黄却完好的革命烈士证书,手指轻轻抚过证书上的字迹,眼神中满是敬意,久久未曾移开。大堂桌子上,层层陈列着缅怀者留下的字条,“大别山下永远的忠魂,泾汭水畔不朽的丰碑”“大别山下永远的骄傲,泾汭水畔不朽的军魂” 等话语,以及从红二十五军汭河渡河处带回的纪念石,字条与纪念石均为各地缅怀者自发敬献,记录着后人对吴焕先烈士的纪念。
图为队员与吴世治老人的合影。李雨阳 供图
此次西南大学河南信阳烽火小分队的 “三下乡” 实践,并非简单的参观,而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探寻。队员们表示,从肖国清的坚贞、“红田”烈士的倔强、吴焕先的坚守中,读懂了信仰的具体模样。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他们也将带着这份感悟,在未来的学习与实践中,续写属于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通讯员 刘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