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管工学院:“农品新生”团队深入调研广西工美院

发布时间:2025-07-28     阅读

 管工学院:“农品新生”团队深入调研广西工美院
今日大学生网南宁7月28日电(通讯员 韦可明 陈秋丽 肖心怡)

  7月27日,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农品新生”乡村振兴调研队奔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工艺美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采访广西工美院壮锦加工厂厂长周腾靠先生,就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与其原材料农产品的共生发展开展实地调研。壮锦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其原材料与农作物的关联深刻反映了广西农业资源与民族工艺的融合。

  一、原料革命:从“农田到织机”的全链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在广西工美院壮锦制作工厂,周厂长向调研团队详细介绍了壮锦的制作过程。

  


图为周厂长介绍壮锦的原材料来源 韦可明摄
  在原材料选取方面,壮锦生产的天然纱原材料由棉麻经线提供骨架支撑,蚕丝纬线赋予光泽与色彩,形成“粗经细纬”结构,而制作所需要的棉麻、蚕丝等大多依赖本地种植,由此通过非遗工艺赋能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形成“非遗+农业”的特色产业链,带动桑蚕养殖为农户增收,深刻体现了农业资源与非遗产的智慧融合。
  周厂长表示,广西的蚕丝产量几乎占全国产量的60%,这也为壮锦生产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据调研队了解,2024年广西建成全真丝壮锦生产线,提倡“以丝代麻”,首次以100%桑蚕丝替代传统棉麻经线,攻克丝线强度不足、织造易断裂难题,更发挥广西桑蚕养殖的优势,将工艺技艺与农作物优势相结合。
  图为周厂长在与团队成员探讨桑蚕丝在壮锦的应用 韦可明摄

  二、绿色工艺推广:植物染遇上现代科技

  为贯彻“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周厂长表示在壮锦染色工艺方面,广西工美院正研发推广天然植物染料。桑叶是绿色染料的重要来源。广西作为全国最大桑蚕基地,桑园面积超百万亩,桑叶资源丰富。染色工艺中的桑叶利用,延伸了桑树的经济链条——除养蚕外,其叶片成为可持续的天然染料,实现“一桑两用”。同样,黄栀子、红蓝草、枫树等常见的广西乡村植物也分别为壮锦植物染提供黄色、蓝色、红色的天然染料。工美院现也积极和高校合作研究相关植物染技术,包括艾草也在其研究范围内。
  同时,车间工人还向调研团队展示了机器开工开始纺线的过程,经纬线由金梭牵引穿梭,提花程序驱动综丝升降,竹筘铿锵作响间生动的“太阳花”图案跃然布料上。一缕桑丝,千梭织就壮乡锦绣;半亩红兰,科技染出产业新生。在这场农产品与非遗产的“双向奔赴”中,最古老的智慧藏在田野里,最前沿的科技落在织机中。当农业资源与文化基因深度融合,乡村振兴的画卷正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华。

 
图为壮锦纺织车间实拍 韦可明摄

  三、未来展望:构建“农艺融合”生态圈

  看着众多精美的壮锦作品的应用场景愈发广泛,逐渐在各大展会、歌手演唱会上亮相,团队成员韦可明感慨:“在这次意义非凡的调研探访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壮锦产业的“台前幕后”,也能感受到当桑蚕、棉麻不仅是经济作物,其编织成的壮锦更是文化符号,农产品就真正获得了新生!”
  经过此次调研,参观壮锦从选取布料、纺织、纹样定制全过程,探寻壮锦这一壮族非遗与原材料农产品的共生发展关系,为“农产品新生”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未来,团队成员表示要将见闻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推动传统技艺在现代乡村产业中焕发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与产业的双重活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周厂长与调研队成员韦可明在经典壮锦作品前的合影 韦可明摄
作者:李凌志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暑期社会实践|浙水院学子探访梅家坞:解码龙井茶香里的共富密码
  • 谒故居感悟忠魂,访老兵铭记赤诚 ——重师党委保卫部戎耀国安先锋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农品新生”团队深入调研百色壮文化与农产品共融
  •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农品新生”团队深入调研容县沙田柚融入非遗文化
  •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农品新生”团队深入调研螺霸王产业园
  •  管工学院:“农品新生”团队深入调研广西工美院
  • 陕中医学子三下乡|“针”情服务基层·推动乡村振兴
  • “尺素传情,遥寄心意”——爱心书信课架起乡村孩子跨省友谊桥
  • 青春聚力推普行 民族团结谱新篇—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开展“同语同心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