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减塑生绿意,数智赋能促振兴
来源:文法学院赴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长丰县、庐江县“塑中生绿,沃土兴农”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为挖掘农村微塑料治理的“皖地经验”,助力农业绿色、可持续性发展,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进而推动乡村振兴。7月2日,文法学院赴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长丰县、庐江县“塑中生绿,沃土兴农”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肥东县多地进行调研。
多元联动推广环保地膜,政策补贴解民忧
上午,“塑中生绿,沃土兴农”团队首先前往肥东县农技中心与农业农村局进行专项访谈与问卷调研,并于农技中心会议室开展启动仪式。在会上,团队成员对活动行程安排进行了汇报,并对农技中心农业环保站三位负责人进行采访。通过询问,团队了解到肥东县各个主体在地膜处置上分工配合,形成了多元主体赋能“源头减量+执法保障+末端回收”的全链条、全封闭治理模式。
李站长通过引入加厚地膜的厚度为0.015毫米的科普知识,为我们介绍了加厚地膜不易残留、可持续覆膜的特性对保护土壤、方便耕种的重要作用。针对农户环保意识不高,对使用加厚地膜积极性不强的问题,农技中心在资金补贴、年度春季技术政策培训会、乡镇社区线上线下宣传三重维度采取激励宣传措施,助力地膜“进乡村、下地头、入民心”,有效激发村民使用加厚地膜技术的内生动力。
智慧回收完善监管闭环,实现塑料全链条可塑
下午,团队赴肥东县供销社会议室,与供销社三位负责人、回收中标企业瑞鸿祥农资公司负责人陈志刚开展座谈会,详细了解肥东县地膜回收处置的运行机制。肥东县针对以地膜为代表的不可回收农废物,采取归集企业+乡镇回收中心(站)+基层村居回点模式建立收处置体系,采用有偿回收村民地膜方式,按“产生一回收一归集一焚烧销毁”的闭环模式进行无害化处置,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同时,瑞鸿祥农资公司推出农废智能回收运营小程序,通过电子监管与数据共享,助力回收台账由纸质化向数字化转型,提升台账数据准确度、方便性。通过创新智能回收小程序与电子台账的协作回收方式,便利农户获得补贴的同时,高效实现“购买登记—回收登记”的全链条封闭化机制,实现对受农药污染地膜回收的可追溯监测与管理。
深入田间习“膜法”,差异走访探实效
为知悉农户对农村微塑料的认识情况、对改进地膜的评价,实地了解乡镇微塑料治理政策的实效,团队针对种植规模大小不同、设施农业与大田作业区,分别前往地膜监测点——梁园镇、可降解地膜与插秧覆膜机使用示范点——店埠镇王军民家庭农场水稻田进行参观调研。
在梁园镇,团队成员了解通过深挖土壤找出塑料块的农膜残留监测技术,通过实地感受加厚农膜厚度,体会到该项惠民技术对减少土壤污染、改善作物质量的显著效益。团队成员采访梁园乡种植户管先生,其表示由于加厚地膜易收集、提升播种效率的良好效果,面对较高成本,即使后续没有政策补贴也愿意继续使用,反映出加厚地膜技术政策的合理性、可持续性。
团队于店埠镇采访了稻田种植大户王军民,了解到经过宣传,农户对农村微塑料的危害已经有了基本的认知,如难以降解、会伤害作物以及人体健康等,反映出肥东县宣传政策的显著成效与农户环保意识的提升。此外,王军民提到全生物降解地膜能够有效的解决清除杂草的问题,与使用化学除草剂相比,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既可以避免无人机喷药时对附近其他农户作物产生的不良影响,改善人工喷药费时费力的困境,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王军民也对乡镇设立农村废弃物回收点、对全生物降解地膜使用进行补贴等政策措施做出了积极评价。
通过采访,团队成员直观的感受到加厚地膜、可降解地膜对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与作物经济效益提升的双重效益,了解到肥东县持续加大新型地膜推广使用力度的典范做法,领悟到该做法对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守护农田土壤健康,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意义。
实践中感悟真知,力行中体悟思想。通过一天的实践调研,团队成员初步了解了肥东县多元主体地膜全链条处置模式,知悉新型地膜推广政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户增产增收的有利影响,助力书写着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肥东范本”。未来,团队会继续深入农村宣传塑料污染,提升村民环保意识,并通过调研优化农村减塑方案,完善政策法规,凝练推广微塑料颗粒污染的皖地经验,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注入青年力量、提供青年答案、担当青年责任。
责编:周云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