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志愿者走进淮南大通万人坑:触摸历史伤痕,传承红色记忆

    发布时间:2025-09-14     阅读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看到骸骨旁标注的年龄,最小的才十五岁,和我们差不多大,我的心揪了一下。”8 月 XX 日,在淮南大通万人坑遗址现场,大学生志愿者小张驻足凝视展坑中层层叠叠的矿工白骨,哽咽着向记者说道。当日,多所高校 “三下乡” 实践队走进淮南大通万人坑教育馆,通过实地参观、走访座谈、重温誓词等活动,沉浸式感受那段屈辱而悲壮的历史。
实地探访:白骨与实物还原 “人间地狱”
上午 9 时,志愿者们怀着沉重的心情走进大通万人坑教育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开启历史回溯。“1938 年 6 月日军侵占淮南后,霸占大通煤矿,7 年间将这里变成了矿工的‘人间地狱’。” 讲解员指着 “日军侵占大通煤矿罪证陈列” 主题墙介绍,墙上泛黄的老照片里,矿工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与一旁日军监工手持皮鞭的画面形成刺眼对比。

在实物展区,锈迹斑斑的矿工镐、破旧的粗布工装、日军使用的绞架模型等展品,让志愿者们驻足良久。“这是当时矿工的‘口粮’—— 霉麸面标本。” 讲解员拿起玻璃展柜中的物品,“老矿工回忆,这种面又苦又酸又臭,一个馒头里能找出四五条虫,吃了腹胀难忍,再加上喝污水沟里的煤水,很多人上吐下泻发高烧,没几天就没了。”

走到 “以人换煤” 展区,一段史实让现场陷入寂静:1943 年春,大通矿西四石门发生瓦斯突出,日军为防毒气蔓延,竟直接封闭巷道,将 160 多名矿工活活闷死在井下。“每天 12 到 16 小时高强度劳动,透水、瓦斯爆炸频发,1939 年一年就有 6000 名矿工死亡,居仁村八道工房 500 多人不到两个月全没了。” 讲解员的声音落下,志愿者们纷纷低头沉默。

随后,志愿者们来到万人坑遗址核心区。三条展坑内,白骨层层叠叠,有的骸骨手指仍保持着抓握姿势,有的腿骨明显变形。“这些遗骨大多是青壮年矿工,还有不少十五六岁的少年。” 讲解员说。面对累累白骨,志愿者们自发低头默哀,现场只余轻声啜泣。
走访座谈:幸存者口述揭开历史细节
“井下瓦斯泄漏,日本人直接封堵出口,十几名矿工被活埋……” 在大通矿区社区,年近九旬的幸存者李爷爷坐在藤椅上,双手颤抖地向志愿者们回忆。老人的衣袖挽起,手臂上仍能看到当年被日军监工殴打留下的疤痕,“那时候我们像牲口一样被使唤,想跑?四周都是监视哨,抓回来就是一顿毒打,不死也得残。”

志愿者们还见到了抗战老兵后代王奶奶。她从樟木箱里取出一叠泛黄的老照片和一枚褪色的功勋章,“我父亲是地下交通员,每次送情报都揣着性命,他说‘就盼着天亮,盼着孩子们能过上安稳日子’。” 王奶奶指着照片中年轻的父亲,眼眶泛红,“他最后一次执行任务时牺牲了,连尸骨都没找着。”

“以前在课本上看到‘万人坑’,只觉得是历史名词,今天听爷爷和奶奶讲,才知道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条人命。” 志愿者小陈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字迹被泪水打湿了边角。
践行传承:宣誓献花 + 调研宣传守记忆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万人坑遗址前的广场上,志愿者们整齐列队,面对鲜红的团旗庄严宣誓,铿锵誓言在遗址上空回荡。随后,大家来到大通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缓步绕行纪念碑,瞻仰烈士英名录。

“纸上得来终觉浅,实地参观让同学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震撼是任何文字都无法替代的。” 教育馆讲解员王女士说。

活动期间,志愿者们还在社区、街道开展红色文化认知度问卷调查。“多数年长居民对这段历史有感情,但不少年轻人连‘大通万人坑’是什么都不知道。” 志愿者小周拿着调研数据说。针对这一情况,志愿者们现场发放宣传手册,讲述矿工故事,并计划将收集到的历史资料整理成宣讲材料,走进校园和社区。

“以前总觉得和平是理所当然,今天才知道是无数人用命换来的。” 志愿者小张说,“我们会把这段历史讲给更多人听,让大家记住这些白骨,记住这份苦难,更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据了解,淮南大通万人坑教育馆自 1968 年建立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参观者 1300 多万人次,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内 100 多块图版、100 余件实物,以及三条白骨坑,无声诉说着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也时刻提醒着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责编:周云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